@吴胜涛等:《达则兼济天下:基于文学智能分析的精英人物心理研究》
摘要
- 通过文学智能分析模型计算金庸小说108位人物的五大人格。
- 主要发现:
- 精英群体宜人性显著高于草根群体。
- 草根群体情绪性显著高于精英群体。
- 男性精英开放性高于草根,女性精英与草根开放性无显著差异。
- 意义: 揭示了小说中理想化精英人格与社会伦理期望的一致性,为阶层心理研究提供新方法。
引言
- 研究背景:
- 阶层差异是生物社会性核心特征,人类通过小说反思现实并建构理想阶层形象。
- 传统文艺研究缺乏量化分析,文学智能技术为人物心理生态识别提供可能。
- 研究问题:
- 小说中精英与草根群体的人格差异,尤其是道德相关特质(宜人性)和情绪稳定性。
研究方法
- 数据来源:
- 金庸15部小说中对话超过50句的108位人物(精英59人,草根49人)。
- 分类标准:
- 依据出身背景与社会地位,两位评分者独立分类(一致性93%)。
- 分析工具:
- 中文心理分析系统(Text Mind)进行分词与词类统计。
- 基于大五人格预测模型生成0-100标准化分数。
- 统计方法:
- 多元方差分析控制性别、小说年代、对话句数等变量。
研究结果
- 阶层主效应:
- 宜人性(F=5.45, p<0.05, η²=0.05)与情绪性(F=5.09, p<0.05, η²=0.05)差异显著。
- 尽责性、外向性、开放性无显著阶层差异。
- 性别交互效应:
- 开放性存在性别×阶层交互作用(F=4.75, p<0.05, η²=0.04):
- 男性精英开放性显著高于草根(p<0.05)。
- 女性精英与草根开放性无差异(p=0.36)。
- 开放性存在性别×阶层交互作用(F=4.75, p<0.05, η²=0.04):
- 性别主效应:
- 女性情绪性显著高于男性(F=9.10, p<0.01, η²=0.08)。
补充观察
美国研究发现高阶层更利己,但本研究显示中国小说中精英宜人性更高,可能反映文学理想化效应。
讨论
- 精英高宜人性:
- 符合社会伦理期望(如儒家"兼济天下"理想),体现文学对精英道德的理想化塑造。
- 例证:《神雕侠侣》郭靖通过英雄会凝聚人心。
- 草根高情绪性:
- 反映社会压力下的情绪外露(如杨过情感波动)。
- 开放性性别差异:
- 男性精英因资源丰富更开放(如段誉、洪七公),女性受传统约束开放性无阶层差异(如郭芙与陆无双)。
文化启示
传统社会对男性"志在四方"的期待可能强化了阶层间开放性差异,而女性开放性受社会规范限制更显著。
结论
- 文学智能分析有效识别小说人物的阶层心理特征。
- 精英的"高宜人性-低情绪性"模式反映社会理想化期待。
- 方法为文学心理学研究与人工智能结合提供新范式。